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colleenbrynntravels.com
邮 箱:admin@aa.com
(戳视频,世界新娘看康惠芳一家的潮汕绣娘“逆袭”人生↑↑↑)
从潮州牌坊街出发,到法国巴黎的潮汕绣娘香榭丽舍大道,或是世界新娘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,直线距离有1万多公里。潮汕绣娘
这是潮汕绣娘潮州新中式“嫁衣”销往全球的距离,也是世界新娘“国潮”出海的新半径。
这些“嫁衣”的潮汕绣娘原点,就位于潮州牌坊街——今年76岁的潮汕绣娘国家级非遗项目粤绣(潮绣)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的工作室就在这里。来来往往的世界新娘游客总是被门口陈列的精美龙凤褂所吸引,忍不住步入店中。潮汕绣娘她刚刚完成的潮汕绣娘一套,是世界新娘深圳的客户定制的,花了近半年的潮汕绣娘时间才绣成。
康惠芳入行已有50多年。潮汕绣娘她从未想过,自己年轻时为了谋生缝制的洋金银褂裙,有朝一日会被称为“褂皇”,成为明星婚礼上的时尚单品;而从小围在她身边打下手的女儿佘丹晖和佘可燕,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婚纱设计师,拥有畅销欧美、中东的服装品牌。
潮汕的绣娘,世界的新娘。无论是中式龙凤褂,还是融合了潮绣的西式婚纱礼服,康惠芳和两个女儿将中式浪漫寄托在一件件“嫁衣”上,传递给全世界的新娘,见证她们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美好瞬间。
这个七夕,我们讲一个关于“嫁衣”的故事。
“绣褂”今昔
从谋生技艺到“国潮”代表
在许多人眼中,康惠芳的名字几乎就是“潮绣”的代名词: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松园会晤,身后的屏风《岁朝清供》便是出自她的双手;今年5月举行的“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”展览上,她的潮绣作品《金龙鱼》亮相时尚之都巴黎;从妙龄少女到年近古稀,她倾尽心力,培养了300多名绣娘……
但鲜有人知的是,康惠芳和潮绣的渊源,源于一件普通的嫁衣。
“18岁时,整个潮州绣褂裙的绣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、挣工钱。”康惠芳所说的“褂裙”,指的是洋金银褂裙,以大红缎为底,是过去女子出嫁时所穿的传统服饰。这几年,关于“褂裙”又增添了一些新潮的说法,比如“龙凤褂”,还有“秀禾”,一些女明星在婚礼上穿过的“褂裙”,因其格外隆重、工艺繁复,被称为“褂皇”。
康惠芳说,“褂皇”其实是密地洋金银嫁衣——红缎上绣满立体凸现的龙凤图案,配以云彩、花卉、密云、海壳等造型,密密麻麻地填满整件衣裙。
在她的工作室里,依然珍藏着一件50多年前绣制的龙凤洋金银褂裙,原材料来自法国,采用精细金银线配以潮绣垫高技法,裙身绣满龙凤图案,多达70多只,整件褂裙独一无二、不可复制。
康惠芳提起褂裙前的两条带子告诉记者:“这是‘子孙带’,寓意子孙满堂。女性除了出嫁时穿,孩子满月酒时也会穿,而婆婆通常也会穿上自己当年的嫁衣,来参加孙子、孙女的满月酒,这是潮汕乃至东南亚流行的传统习俗。”
在那个没有手机拍照的年代,康惠芳常常也会想:新娘子穿上她缝制的褂裙,会是什么样子?
她还清楚地记得,那个年代,照相馆拍一张照片要8毛钱,很多人还负担不起。一直到千禧年后,一些香港的影楼开始过来找她定制嫁衣,来自中国台湾和泰国的客户也多了起来。
最初,是长辈过来为待字闺中的女儿定制;而现在,越来越多的年轻姑娘会直接找到店里定制。
看着年轻的女孩子们穿上龙凤褂、在镜子前欣赏时,康惠芳总会不由地想起自己女儿出嫁的时候。“当母亲的都想为女儿定制一件隆重的嫁衣,但是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,想要有件龙凤褂简直是天方夜谭。”康惠芳言语间神情流露出些许落寞,但她随即翻阅起手机相册,找到了一张两年前孙女出嫁时身着龙凤褂的照片。这套龙凤褂是她亲手缝制的, 还陪嫁了很多金首饰,她忍不住问记者:“你看穿上是不是特别漂亮?”
50年光景匆匆而过,康惠芳欣慰的是,龙凤褂又回到公众视野,成为“国潮”代表之一。如今,她不需要考虑成本,不需要等到有订单再绣制龙凤褂,而是先将最好的款式做出来,让新娘自己看、自己选。“对我来说,这是个好时代,对大家来说,也是如此,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嫁衣。”她笑着说。
家族传承
从车缝工到金奖设计师
康惠芳的二女儿佘丹晖,如今是一名礼服设计师。在她的童年印象里,妈妈的绣花筐占据了大部分的记忆。
在潮州,家家户户都有绣花筐,妈妈康惠芳绣花的时候,自己和妹妹佘可燕就围坐在旁边打下手。
看似简单的一个盘金绣,前期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。“绒绣是一缕一缕的,要把它挑成一条一条,细细的,用纸板盘好,妈妈做起来才快。”佘丹晖从记事起,妈妈就一直在做潮绣。在这种耳濡目染下,姐妹俩也学会了潮绣不同的技法。
在当时,绣娘的地位低,拿到的报酬也很低廉。每到月底,康惠芳时常会为生计发愁。而这也正是那个年代,很多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学潮绣的重要原因。
如今,佘丹晖和佘可燕还是常常到妈妈的工作室里,一起绣制潮绣作品。
改革开放后,因为潮州毗邻港澳乃至台湾的地理优势,传统婚纱礼服产业悄然趁势兴起。
在这个时机下,佘丹晖进入了国营潮绣厂,成为了一名车缝工。每件绣品按件计价,工资比绣娘高出不少。她一心想着赶紧赚钱,减轻家里的负担。
“当时潮绣厂承接了国外的订单,需要做婚纱礼服,厂里就从中国香港和美国请来了一帮师傅教我们制作工艺。”佘丹晖很好学,每个流程、每道工序她都充满好奇,这也是她第一次接受到欧美礼服的冲击,“感觉很时尚、很开放,版型也比较别致。”
2005年前后,佘丹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开一家自己的礼服厂。
她叫上了几个姐妹一起干。最初,礼服厂只做外包加工,从单品外包到成套外包,10多道礼服制作的工序慢慢地配齐。她开始意识到,必须要有自己的客户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。
为了寻找客户,她频繁地参加广州、香港的展会,把样品带到现场展示。
在礼服工艺同质化的情况下,要怎么让客户注意到自己呢?康惠芳给她支了一招——潮绣的拼、贴、缀,都是其他绣种没有的独门手艺,一定要用上。
佘丹晖发现,西式的婚纱礼服上,通常都会有一些绣花,但是花的样式比较平,工艺也简单。为了把潮绣绣花的技艺与西式礼服更好地结合起来,她和康惠芳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,根据母亲亲手绣制的模板反复尝试,寻找手工缝制和机器生产的平衡点。
2016年潮州举行的国际婚纱展上,佘丹晖的设计拿到了金奖。那是一套白底蓝花的青花瓷绣花礼服,为数不多的样品在展会现场被客户一抢而空。至今回想起来,她都后悔自己没有留下一套作为纪念,但这也时刻提醒着她,“中西合璧”的尝试大有可为,要继续往前走下去。
潮绣加持
潮州婚纱走红海外
如今,佘丹晖已经不愁客户,订单从欧美、澳洲纷至沓来。为了让客户满意,她依然坚持亲手做设计,经常随手抱着平板画图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
在她的视频号上,最近刚更新了一个美国客户婚礼的视频。画面中的美国女孩穿着佘丹晖为其订制的刺绣婚纱,和丈夫甜蜜相拥,笑容灿烂。
“这件衣服就是典型的美国设计风格,也用了我们潮绣的拼、雕、贴等工艺。”佘丹晖在给客户寄去礼服后不久,就收到了对方邮件发来的感谢:“Beautiful!Thank you!(很漂亮,谢谢您!)”隔着屏幕,她都能感受到新娘满心的激动。
佘丹晖的妹妹佘可燕同样开起了自己的礼服公司,凭借国风设计成功占领海外尤其中东市场。黑白的中国水墨、传统龙的形象,搭配外国人喜欢的流线感版型,10年前,她凭借一件名为《盛世华章》的礼服拿奖无数。
在公司里,她打造了一个时尚的样品展厅。穿梭其中,不同颜色、款式的婚纱礼服映入眼帘,不禁令人惊叹于设计师的创意。记者采访时,适逢一位土耳其客户正在挑选样品,她对许多款式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。
姐妹俩回忆,以前都是自己找客户,配合他们的需求来设计,现在是客户抢着找上门来谈合作。“一件成品婚纱或晚礼服,95%都是我们的原创设计。”佘丹晖希望,下一步能够继续“出海”,直接落地海外市场。
“全人类对美的诉求,我觉得是一样的。”佘可燕说,潮州每年生产婚纱礼服2000多万件,其中90%出口海外,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潮绣的加持下,婚纱礼服有了艺术价值的赋能,这也是其在国际市场收获口碑的重要原因。
无数件上百道工序、耗时数月的嫁衣,从潮州飞往世界各地,令无数女性为之倾心。
“技术核心就是我们的命根子,一定要有咱们的核心,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,走得更远,走得更高。”这是康惠芳常常和女儿们提及的话。
姐妹俩也希望,带着妈妈传承的手艺,设计出具有时代标识的中国服装。她们的抱负,或许也是所有华夏服装设计师共同的“中国梦”。
【监制】李贺 王海军 李培
【脚本/采写】黄堃媛
【编导】毕嘉琪
【摄像/摄影】仇敏业 陈文夏
【剪辑】陈文夏
【设计】佘夕彤
【通联】杨逸
【实习生】彭伊凡